当前位置:首页 > 品牌刊物 > 人民美术报

人民美术报

《人民美术》第201期:杨金鸢书法艺术欣赏

发表时间:2015-04-13 16:22:14来源:点击:
分享到:

杨金鸢1.jpg

杨金鸢2.jpg

杨金鸢3.jpg

杨金鸢4.jpg


杨金鸢艺术简介

杨金鸢,汉族,1958年1月出生,湖南洞口人,湘潭大学毕业。先后任省职工教育办公室干事,省委办公厅副处级秘书,秘书处副处长、处长,省委办公厅厅务会成员、副厅级督办员,省青年联合会副主席(兼),省广电局副局长、局长,现任省委宣传部副部长。1997年获湖南省“十佳秘书工作者”称号;2013年获“广电全国十佳理论人才”称号;被湖南省政府和国家国电总局分别记一等功一次。湖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湘潭大学、长沙理工大学兼职教授,当代青年书法家协会理事。发表上百万字理论文章,中国新闻在线、中国广播电视学刊、湖南日报、新湘评论皆有刊登发表。

我自巍然IMG_0251.jpg


                         贤豪多共墨为徒  笔下自有烟云飞

                         ——走进杨金鸢的书法世界   文/小龙


    杨振宁在《中国文化与科学》中说:“中国文化的核心,是哲学;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是书法。”书法是易学难精的艺术。作为一门传统艺术,传承是它显著的特征,它要求笔墨有出处,结字有法度,不像现代艺术那样可以“天马行空为所欲为”,诚然,既定的法度有时会将书法限制死板,但是一流的书法家都是从法度中走出来的。“穿着汉唐服装,舞出时代风采”,与古人神交,和前贤谈心,承古出新,唯其如此,才能成为生活中真正的随心所欲不逾矩的书法大家。

    在杨金鸢先生的书法世界里,即是秉着“与古人对话、畅书法遨游,审烟云之美、琢笔墨意趣”的概念。走近他的书房,足以让眼前一亮,令人震撼。书架上都是琳琅满目的大部分书法字典和林林总总的拓本帖子,从于右任到二王,从怀素到孙过庭,从赵孟頫到何绍基,比比皆是。先生说与书法结缘,在于心里的那份钟爱,从小就对书法有着不可阻挡的兴趣和动力。大学毕业进入省直机关工作后,虽是工作繁忙,却未曾懈怠这份钟爱,闲暇之余总能找到提笔就墨的乐子。这份乐子,是纯然的,是怡然自得的恬淡。除了1995年加入的当代青年书法家协会之外,先生至今都未曾加入别的书法组织和协会。在他看来,无视名利,不重头衔的书法才有助于修身养性,浮躁的人是学不了书法的,必须全身心的投入,物我两忘,创作过程中如痴如醉,遨游在艺术的海洋,其乐无穷。同时,在书法创作过程中,就好比是跟古人的一种对话交流,在书写时,想像古人在写这些字时是什么心态,是什么社会情形,达到一种身心的超越,岂不乐哉?

1.jpg

    先生勤学,眼到手到心到。先生的书法作品以草为主,也写行书榜书。其草书字字有据,隽拔清丽,其行书比较妍美,笔耕不俗,法度脱胎于二王虔礼,也有赵字、米字韵味。是临帖和书谱的结合,有行书笔意,用草书的结构来谋字,豪放洒脱。难能可贵的是先生不仅勤于临帖,更对帖中的每个字体都有研究。在诸多书法大字典里,先生喜欢将书法中的文字进行比对,发现每种书体对每个字的结构诠释都有所不同,并择其善者而学之,进而承古而树今。先生强调,只有继承传统,才有可能创新。草书法度森严,书写的欹正、顺逆、萦带、使转、朝辑、移位、简捷、增损均不能逾矩。与真书比较,大多数的字都有一个点划、顺逆、结体不同,为历代书法家约定俗成的写法。记字符必须下苦功夫,要能背草诀歌。细微的差别就不是同一个字了。只有深入钻研、反复比对练习才能游刃有余。先生的笔法追求平正、妍润、流畅、潇洒、自然;在章法法度中错落有致、顾盼生辉,轻、重、浓、淡、枯、润兼备,呈现形神内敛之美学风格。无论用笔结体、点划,磊磊峻厚,清丽俊雅,见肉见骨,让人感到端庄旷朗之气扑面而来,不由得肃然起敬。怀素的豪气奔放,孙过庭的妍润坚劲,于右任的含蓄淡雅,都在先生的作品中若隐若现。

    榜书是当代流行起来的作品形式。榜书字大,难度也大。孙过庭的书谱中有这样一句话,叫做“题勒方幅,真乃具先”,这里的方幅,就是扁额,大字,提倡扁额要用真书来写。所以,先生榜书在笔法和结字上都接近楷草,有些榜书作品也适当用了行书的笔意,把它写得笔墨饱满,厚重端庄。写榜书需要深厚的书法基础,腰功、臂力、审美、眼、脑、心、手全面结合。创作环境气场都尤为重要,榜书不是谁都能写的了的,需要具备综合条件完成。先生的榜书严谨重骨有变化,似如创铸铁之雄风,用笔大气,给人以凝重、遒劲、坚毅泼辣之美感。文人的风范付诸于笔端,艺术的灵感藏于心中,落笔之时,早已书在胸中,淋漓尽致地融入墨与纸的共舞,笔法、墨法、章法的巧妙呼应,完美的体现出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精髓,文化艺术的神韵。

DSC_0002.jpg

    先生好学,此乐何极。先生职场敬业少暇,但每天都会抽时间在自己的书房看看作品集,或临帖,或读帖,并且下了异于常人的功夫。中国书法有几千年的历史,历代法帖浩如烟海,真草隶篆,林林总总。临什么帖,怎么临,临到什么程度,从中取何法,入帖出帖,学问很大。很多人写了多年的字,终究写成自由体,或是临帖不够,或是临帖不得方法,或是没选对临帖对象。先生临的法帖很多,古人和今人的都临。无论真行草隶。楷书方面,颜欧柳赵,最终在草书方面,临的就更多了。不过,先生重在师前人之神,不师前人之形。王羲之、王献之、怀素、孙过庭、智永、米芾、赵孟頫、董其昌都有涉猎,临得多、功夫下得大的是孙过庭和于右任的。临帖是为了取法,“取法乎上”,是书界的流行说法,但在先生看来,“取法乎上”是重要的,同时还要“目的明确”。有目的取法。先生正确地认识到,习书者,不在临帖上下足功夫是肯定不成的。中国的书法有质的规定性。犹如书法创新是篇大文章一样,习书的读帖临帖也是一篇大文章,这两篇文章都难写,但作为书法人,又必须过得去这两个关,做好这两篇大文章。在先生看来,书法即是诠释着人生演绎着人生,人生不可能光是快乐,五味杂陈,各种境遇都有。先生的人生态度是积极向上的,心境是豁达的,再大的困难,甚至灾难,都没有磨灭过理想,习书是个苦差事,吃不了苦,就体会不出其中的乐,先生能够以苦为乐,把痛苦转化成快乐。先生说,痛苦和快乐是一对孪生兄弟,是十分具体的身心体验,任意挥洒的时候,书写过程是快乐的;当创作出一副好的作品时,是快乐的;当看到友人得我的作品高兴时,是快乐的。书家有三乐,书写乐,忘我乐,感惠徇知乐。先生的习书历程,即是诠释着此中的快乐。

QQ图片20150209165503.jpg

    先生精学,并求得其所。书法之重点在于两点:其一,是习书之人的品行。心正则笔正。人品不高,笔墨无法,什么人写什么字。明末清初名医、文学家 、书法家傅山先生在《作字示儿孙》中讲:作字先做人,人奇字自古;纲常叛周孔,笔墨不可补;未学颜公书,先读颜公诂,平原气在中,毛颖足吞虏。《书道》中说:“自来书品,视其人品。故无学不足以言书,无品尤不足以言书,此书道之理也。”先生的作品一般写唐诗宋词、儒道庄经典比较多,还有人生感悟的独白、修身齐家的箴言、励志祈福的祝语,重文化底蕴,从不写流行口号。书法本身讲求内涵,有启迪有教育意义。先生喜欢静水流深,光风霁月的境界,宁静而致远,蕴藏大智慧,直抒开阔的心胸境传递正能量,书谛正本清源,童心原本,“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其二,是苦练之后的书卷气。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历史典故记载:(王羲之)临池学书,池水尽染。笔成冢,墨成池,不及羲之即献之;笔秃千管, 墨磨万挺,不做张芝做索靖。民国大书法家沈尹默说“学书十年,当有小成”,隋代智永禅师学书法四十年不下楼。退笔千管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在先生的意识里,个人学识修养关乎书法成就,宋代黄庭坚有言“士大夫处世可以百为,唯不可俗”,如何去俗,就要多读书,提高自己的学养和内涵,书法到了高阶段,写的其实是思想,是气质,是学识,是情绪,是一种精神和人格修养的表达。先生对书法艺术的认知也不是一般人能够理解的,不为功利,不为虚名,好写字,写好字,已成先生一种生活常态,这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 “躲进书斋成一统,管它春夏与冬秋”的书斋生活。使其与“浮世”有点距离,能免俗。二是社会责任感,在多年的习书过程中,使先生又感觉到了作为一个习书人的责任与担当。用欧阳中石老师的话来说,就是“作字行文,文以载道,以书焕采,切时如需”、“积学升华,书文结晶”。正是在这样的书学思想指导下,先生努力使自己的习作能够符合时代的要求,作品不做商品,同仁朋友若喜欢索求,便欣然相赠,求得共享之乐。既提高书作质量,又提高理论和学识素养,同时在书道即书德上做得清正,高雅,唯一的一次作品拍卖,得款一万多元,是专为赞助大学贫困学生而为。

    杨振宁的《中国文化与科学》中,强调了书法艺术占据中国文化特殊的位置。而杨金鸢先生,则是身体力行地验证着这个文化核心之核心的无穷魅力,贤豪多共墨为徒,笔下自有烟云飞。愿先生怀揣赤子之心,在艺术创作中一如既往的恬淡悠然。




人民美术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