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理论研究 > 企业管理

企业管理

“工匠精神”的企业文化注脚

发表时间:2017-09-29 16:52:24来源:点击:
分享到:

今年两会上,李克强总理所做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到“工匠精神”,“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从宏观角度说,企业需要“工匠精神”来精益求精打磨产品,顺应政策导向服务于供给侧改革;从微观角度说,更需在“商人精神”横行的时代保持那份专业、认真、踏实和极致的情怀。企业文化生于时代,孕于企业,以企业文化的角度阐释“工匠精神”,正工匠之心,明工匠之法,践工匠之行,让企业家以及企业中每个人都保留些“匠人精神”,是每个企业亟待解决的命题。


blob.png


正工匠之心: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


 “互联网+、粉丝经济、社群电商……”这些耀眼的词汇冲击着转型中面临巨大生存挑战的企业浮躁的心态。快字当头、迅速迭代,似乎精雕细刻地打磨产品、做好基础业务已经被时代out了。回眸互联网时代的这些词汇“极致思维”、“精益创业”、“口碑营销”、“专业专注”等等,再沉下心思考,我们是否真正明了过互联网+时代“快和慢”的关系?


如今许多企业以唱高调为主旋律,动辄就是冲入五百强、喊着颠覆一切的口号抑或以对赌吸引眼球。可实际结果是,短期核爆式发展后其中很少能有发展后劲儿。反而是很多不亢不卑、不骄不躁的企业,闷声做事儿,逐步稳固企业的市场地位雄踞一方。这不是偶然,“慢”很多时候意味着扎实做事、步步为营。


同仁堂是中国企业文化标杆,享有盛誉的中华老字号百年老店。消费者看不到铺天盖地的互联网营销手段,甚至罕见广告,但是同仁堂三个字仍然是金字招牌,海外零售店一家接一家开张。这中间蕴含的正是“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工匠精神。笔者在02年非典期间,主持了捷盟咨询的同仁堂企业文化建设项目。当时调研阶段在生产车间一位两鬓斑白的老师傅吸引了我的注意。据同行领导介绍,这位老师傅负责甄别名贵药材的中医药国家级专家,许多竞争品牌的中药企业都想要高薪聘请她,她却婉拒了。在访谈中,问及原因她的话让我百感交集:“做中药是个良心活,我在这里选出的不合格的药材,同仁堂把它们都淘汰了,可是别的企业做不到这一点,他们舍不得把次品药扔了。我做了一辈子中药了得对得起良心,不是同仁堂离不开我,是我离不开同仁堂。”


再看华为的案例,诚然,价格竞争依然是今日之华为的撒手锏,但这仅是手段。它之所以能区别于其他企业,是因为它在以低成本向客户提供高质量的产品,在初期华为是一个用户一个用户地经营,而不是砸上亿的营销费用,而任正非任更是曾拒绝别人求之不得的中央电视台颁发的“年度经济人物”大奖,为解决某款热销手机生产中的一个非常小的缺陷,华为荣耀曾经关停生产线重新整改,影响了数十万台手机。这就是“快”和“慢”关系最好的例证。


与其走得太快丢了灵魂,倒不如一步一个脚印,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这种追求完美和极致的“工匠精神”,不但不违背互联网思维,反而恰恰是新时代背景下对企业管理提出的更迫切的要求。


明工匠之法:没有规则制度,谈何工匠精神?


当下“工匠精神”一词已经快被过度消费,因为整个中国社会急着通过“工匠精神”普及和回归让社会经济焕发活力和激情。其实,不是工匠精神改良社会土壤,而是社会土壤孕育工匠精神。之所以漂洋过海去买马桶、买电饭煲,是因为那里的马桶具有工匠精神,而精神背后是由一整套高品质、高标准的制度和规则来确保的,包括违反“工匠精神”的行为要被严惩来作为其成长环境前提的。


笔者在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进行企业文化咨询的时候,访谈中听到这样的故事:中国工人在施工中掉了4颗钉子,不久,中方收到了这样一封信函:浪费材料,索赔28万元,而这种索赔并非信口开河,而是按照国际工程承包的圣经FIDIC条款来的。有位经历过工程建设的领导说: “在外商手下干, 有一种如履薄冰之感: 多用了材料, 外商会不会索赔? 完不成定额, 外商会不会索赔?”索赔, 让中方付出了昂贵的学费。然而正是在这种近乎严酷的索赔制下, 才使小浪底人先是从心理上, 后是从行动上渐渐适应了国际上通行的管理模式, 锻炼了一支全面过硬的具备“工匠精神”的队伍。


没有规则制度,谈何工匠精神?推而广之,在商业生态上,当企业间竞争不靠“潜规则”和“中国式营销”而是靠产品和模式,任何违反市场经济的法则的不正当竞争都会被严惩,企业才有追求“工匠精神”的定心丸;职场生态上,只有员工在科学高效的管理机制与监督考核下工作,“不让工匠吃亏”,他们才可能专注做一个“匠人”;社会生态上,我们还要构筑一套诚信管理机制,守护所有“工匠们”的智慧心力不被不劳而获者窃取,而这些都不能依靠自律来实现,这就是“法”的作用。


法、制度、规则都是契约,契约精神是现代文明的基石,是形成培育“工匠精神”的社会土壤的必要条件之一。也正是由于我们对契约精神的尊重度不够,制度法则存在盲点,或者对违反制度的成本过低,才会有毒奶粉、才会有“魏则西事件”。因此,弘扬工匠精神,首先要确立的是能够与之匹配的、具有契约精神规则和制度,营造一个健康的信仰生态,从行为入手去改变思维方式,在日积月累、润物无声中鼓励和激发追求精益求精的态度和习惯。因此,只有有了契约精神的法治社会生态,工匠精神才有容身之所,我们的社会才会真正进步。


践工匠之行:常怀功德之心,常做功德之事


掩卷沉思,如何践行工匠精神?“工匠”绝不仅仅是机械重复的劳动、麻木地赚钱,他的行为有着更深远、更有目的性的信仰,代表着一种人生选择。对于企业行为来说,其他企业都在热衷于“圈钱—做死某款产品—出新品—圈钱”,而具有“工匠精神”的企业却在以“对得起光阴岁月、对得起最初梦想、对得起你的信任”的形式十年磨一剑,不断改进、不断完善产品与服务,以一种符合自我追求的高标准前行。


前不久,笔者在湖南首家保险法人机构吉祥人寿进行企业文化咨询项目时,对吉祥人寿的胡军董事长进行了访谈。在创立吉祥人寿之前胡军的人生轨迹和保险没有太多交集,唯一的一次是在上世纪年代作为湖南省财政厅农财处的干部他有幸参与了省农业保险的专题研究。贫穷却淳朴的乡亲深深触动了他的内心,保险是真正能给予这些弱势群体以关怀和帮助的事业。如今,他开始用这种更直接的方式通过保险来践行这份情怀。胡军常告诫吉祥人寿员工,“要常怀功德之心,常做功德之事。”如果从净资产收益率来看再保险和产险都优于寿险,但寿险功德在人,这种追求更具价值。胡军说尽管存在困难,但寿险可以最大程度帮到普通大众,今天的吉祥人寿肯定要先专注寿险,然后再考虑其它。以产品为例,胡军认为保险要回归保障本源,因此吉祥人寿确立了以健康养老为特色的公司发展战略。虽然在快速提升公司业务规模方面,保障类业务远不如资金型业务的效果明显,但却能为投保人实现保障价值的最大化。这种战略发展模式,再次次印证了胡军以功德心做保险的初衷并非虚谈。


工匠精神从来在做,不在说。只有工匠精神才能使将企业家的精华血脉注入产品、注入企业,有灵魂的产品和企业才有与时代同在的不朽生命力。好的工匠们不一定都能成功创业,但真正的创业者身上,都闪耀着工匠精神的光华,这是企业文化的精髓,也是企业基业长青的保障。


愿,我们,不忘初心。

企业管理